青岛谨防上当-
据某县级市统计,近三年来查处的财会人员贪污、侵占类违纪违法案件数占该市立案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总数的40%以上;在违反财经纪律类案件中,财会人员违纪违法占案件总数的80%以上。面对如此高发、频发的财会人员违纪违法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个“经济警察”“前腐后继”到底为哪般?
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外部因素探析:
财会人员违法犯罪案件频发,这发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新旧体制共存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一是教育缺失造成少数财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一些部门和单位只重视抓财会人员的业务,不重视抓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重视财会人员“三观”改造,导致少数财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拒腐防变能力下降。当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她)们意志衰退,免疫功能退化,做了金钱与物欲的俘虏。
二是管理制度不严给职务犯罪有了可乘之机。财经纪律执行不到位,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内部财务管理混乱是导致财会人员违法犯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近年来,禁止私设“小金库”和“白条入账”的要求可谓是三令五申,但“小金库”问题仍屡禁不止、“白条入账”现象仍屡见不鲜。
三是监督乏力使财会人员职务犯罪如“囊中取物”。财会人员职务犯罪之所以能频频得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内部监管不到位,外部监督无力所造成的。
四是领导和上司不廉行为的蛊惑。在一些部门和单位,某些上司(一把手)或财务主管领导要向公款伸手,因无法绕过会计,便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办法,将会计绑上自己的贼船。在领导或上司的授意下,少数财会人员或为了一己私利,或迫于领导或上司的淫威,丧失原则和立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这种上司作榜样,会计紧跟上,一唱一和将公款纳入个人腰包的案例可谓是屡见不鲜。
五是受公款消费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公款宴请、公款送礼等公款消费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顽固性,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公款消费者往往都是单位、部门的掌权者或具有公款支配权的人员,他们在堂而皇之地用公款进行消费时,无论以何种名义、何种借口,最终都必须经过财会人员这一关。面对一张张公款消费票据,少数财会人员产生了不平衡心理,认为“既然是公款,你们能消费,我为什么就不能?”于是,他(她)们便开始“效仿”。
财会人员职务犯罪治理之对策
按其形式,主要有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假资金等。
(1)、虚假会计凭证。通过伪造、篡改、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白条顶库或以收据代替发票,获取虚假发票,自制假单据、虚开发票,不按发票规定用途使用发票,虚假价格,虚假数量,虚构经济业务,编造虚假记账凭证,在财务收支、会计处理上弄虚作假,来达到非法目的。
(2)、会计账簿的虚假。会计账簿中常见的一些虚假情况主要发生在记账、算账、转账、结账、报账等过程中,主要有涂改账目、恶意改账、做假账、不正当挂账、业务不入账、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表不符、抽动账页、毁灭账簿记录、提前结账等办法,以达到掩盖不法行为的目的。
(3)、会计报表的虚假。正如老百姓常说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达到一些不法目的,把会计报表变成随意拉缩的弹簧,拉缩出许多为已所用的会计报表,有的单位对财政的报表是穷账,以骗取财政补贴等多种优惠政策,对银行的报表是富账,以显示其良好的资产状况,骗取银行贷款;对税务的报表是亏账,以偷逃各种税款;对主管部门的报表是盈账,以显示其经营业绩,骗取奖励与荣誉等,这样随意调节会计报表,最后所导致的结果是国家受损失,少数人中饱私囊。
(4)、货币资金的虚假。货币资金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因而常常成为不法分子的觊觎对象。可以说,财务假帐的最终目的大都是为了获取货币资金,如中饱私囊者,公款私存贪污利息,涂改单据多报早领,出借帐户从中渔利等;为小团体谋私利者,将货币资金转到帐外,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坐支现金,搞资金的体外循环以及偷漏税款等。
3、按其手法,可分为假账真做和真账假做。本无原始凭证而凭空填制记账凭证,或在填制记账凭证时,让其余额与原始凭证不符,并将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不符的凭证混杂于众多凭证之中。或故意用错会计科目或忽略某些业务中涉及到的中间科目,来混淆记账凭证对应关系,打乱查阅人的视线。
4、按其作弊的环节,可分为财务收支、会计处理上虚假。财务收支业务环节上的财务虚假是作弊人通过财务收支具体业务发生过程中进行弄虚作假来达到非法目的。会计处理环节上进行的财务造假是作弊人通过在帐务下理过程中弄虚作假来达到其非法目的。
而针对上述财务职务犯罪的行为,在处理起来难度都是比较大的;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刻意的将相关的证据进行了隐匿和销毁,在追溯的时候比较困难,这也给我们的律师在处理时增加了很多的挑战;为此,我们积极的主张企业在针对这种情况时进行立案处理,而我们主要处理初查这个阶段,帮助企业积极立案;